
今年的iPod系列的改款,因該算是這幾年來變化幅度最大,最劇烈,也最打破業界常識的一次。iPod touch 如同大家所期待的,追加了前後相機與FaceTime功能、iPod nano則捨棄了音樂以外的功能與觸控轉輪介面、iPod shuffle則是換回了前(前?)代的設計...
進化的iPod touch

iPod touch因該算是這次反應最正面的一款,在基本上規格與功能大致上提昇到與iPhone 4相同,以往許多人所期待的相機也搭載了,只差沒有3G網路與GPS。

當然,目前有不少人覺得背面相機的靜態照片解析度(960x720)太低了,不過一來畫素跟畫質並不一定成正比,二來目前也還沒看到實機拍攝的樣片。
如果畫質有到一定的水準,其實丟到blog、 FaceTime或是Twitter也已經夠了。雖然目前大部分的手機也都可以拍攝照片,不過iPod touch有一堆攝影軟體可以做出各式各樣的效果,而且將照片上傳到各服務上也比一般手機要來的方便。

不過,iPod touch的相機部分,最大的賣點因該還是在HD錄影與FaceTime上。尤其是FaceTime的部份,這是Apple第二個支援FaceTime的產品,同也是能否真正普及的關鍵。
微妙的iPod nano

這次iPod nano的變化算是最劇烈的,捨棄了前代的影片播放與錄影功能,也捨棄了原本iPod系列的招牌滾輪介面。在體積上,也縮小到幾乎不能再小。

小體積搭載更小的觸控液晶螢幕,目前可見最大的問題是在「螢幕面積太小是否會影響觸控操作」的部份,當然實際使用的時候是一回事,而且這在每個人(每個手指)上的狀況也不一樣。
這部份在歐美的狀況可能就比較嚴峻一點,畢竟就歐美習慣的尺寸來說,iPod nano似乎真的太小了一點。而且就美國一般的認知,小並不一定代表好。在「尺寸大、功能強就是好東西」與「小東西就是便宜」的狀況下,再加上大指頭在小螢幕上操作,也難怪在發表會現場大家的反應都很微妙,拍手的時候都有點猶豫了....

再說到設計方面,軟體部分的選單設計是採類似iOS的Home畫面設計,操作上也都跟著iOS的方式在走。不過也可以看出在操作上有點「侷限」的感覺,在非得使用傳統文字選單的時候,螢幕一次能顯示的資訊量也不多,這最終還是由於螢幕尺寸的限制。
另外,桌布?為何還要在如此小的畫面中再放上帶圖樣的桌布?
最後,問題還是在「螢幕尺寸」與「機身大小」兩者間的取捨。這次,iPod nano似乎選擇了機身大小,而犧牲掉了螢幕尺寸與操作的便利性。最後是否行得通,我想銷售量因該會給出答案,不過也許這次在歐美與亞洲地區的反應會很不一樣也說不定?
不過除了iPod nano本身的設計決策之外,也許將螢幕縮小,並捨棄除了音樂相關的其他功能(影片播放、錄影)是基於市場決策。意圖將原本考慮iPod nano的消費者轉向購買iPod touch。畢竟對Apple來說,擴大FaceTime的用戶數量也許是目前最重要的事項之一,而iOS用戶的帶來的獲利也比純iPod使用者要來的高出許多。
退化(?)的iPod shuffle

iPod shuffle從初次登場以來都是Apple最實驗性設計的產品。打從一開始的「沒有螢幕」到第三代的「連按鈕都差點沒有」,再再都是挑戰消費者能接受的底線。

不過也許是前代的設計已經走到極限走不下去了,這次Shuffle終於走回了二代的設計,重新裝上了按鈕,讓操作介面走回了「常識(?)」的範圍。反觀iPod nano的設計,兩者的變化似乎是完全相反。
雖然說是退化,不過實質上新的iPod shuffle因該是「進化」回到舊有的、符合常識的、合理的設計。
新的iPod系列,更微妙的選擇?
以新款iPod touch、iPod nano、iPod shuffle的組合來說。似乎由於iPod nano的新設計以及被削弱掉的功能,也許會發生原本iPod nano的客戶層各自往iPod touch、iPod shuffle跑的情況。
由於新iPod nano已經取消影片播放與攝影的功能,加上這兩項功能已經「跑到」iPod touch上,也許有部分用戶開始會偏向選擇iPod touch。當然,較複雜的操作與較大的體積對用戶來說依然是個障礙,不過帶來的是比以往iPod nano多更多的功能。
而面對只想純粹聽音樂,又比較關心價格的用戶,一來實質上iPod nano的操作性(可能)沒有比iPod shuffle來的方便太多,而主要功能上也大致相同。再加上iPod shuffle已經把按鈕設計加了回來,讓新的設計不像之前那樣地「驚悚」。也許以實用性為前提的用戶,會轉而購買沒有螢幕,但是便宜很多的iPod shuffle也說不定。
依然還「活著」的iPod classic
雖然我個人很希望Apple繼續推出更高容量的iPod classic,讓我能把iTunes 內的音樂一口氣帶著走。不過事實上是,這部份的市場越來越小。
隨著快閃記憶體的容量越來越大、價格越來越便宜,現在整個市場的主流已經改向使用快閃記憶體。而在合理的價格之下,容量也能符合大多數使用者的需求。
相比之下,1.8吋的硬碟雖然也有推出容量更大的產品,不過價錢比起快閃記憶體來說硬很多。而硬碟型播放器的競爭者不多,但是市場更小。以目前來看,似乎只有對音樂需求量很大的少數用戶之外,大概也沒有人需要那麼大的容量。
當然,除了音樂之外,還有影片這個檔案容量更大的內容。不過在Apple似乎已經開始慢慢走向串流播放影片之路的今天,是否有必要再讓iPod classic搭載更大的螢幕,用硬碟來播放並儲存大量的影片,也成了一個大問號。
不過就算如此,iPod classic依然有他的市場在,只是市場不大,以後也不會變大,再加上沒有亮眼的賣點(除了容量),也許真的再過不久就會悄悄地被葬掉了。
我覺得classic應該要搭載到3.0"的螢幕
回覆刪除nano的螢幕也太小了!感覺上控制的沒辦法了 何況玩遊戲?
這整個設計都很奇怪 感覺上只是來搶錢的而已
唯一一個好的就是touch 4了
目前我手邊就有一臺第四代touch 還沒找到他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