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iMac 的誕生故事。


本文章是利用網路上可得的資料與文獻,翻譯、考據、整理而成。主要的資料來源如下:


The once and future Steve Jobs / BY ALAN DEUTSCHMAN and #1 Temporal Loop - Birth of the iMac || The Mac Observer by Thomas Hormby and MSN TV - Wikipedia and The man behind iMac by Kristi Essick and Why did Apple choose to make the original iMac "Bondi" blue rather than some other color? @ EveryMac.comand Interview: The Man Who Named the iMac and Wrote Think Different By Leander Kahney and The "Blood-Curdling" Name Steve Jobs Wanted for the iMac By Jesus Diaz and VAW/ Apple's Saving Grace, The Original iMac by John Ward and iMac - Wikipediaand Time Your Attack/ Oracle’s Lost Revolution | Magazine



 


#      #      #      #


 


Apple 初代iMac 歷史 研發 故事  imac_apple_large.jpg


1998年夏初的某一天,TBWA\Chiat\Day的團隊受邀到Apple總部,隨即被領入了一間密室。在這隱密空間中央的會議桌上,有一個被黑布緊緊蓋住的物體。


TBWA\Chiat\Day是Apple的廣告代理公司。在此之前不久,他們幫Apple製作了一系列「Think Different」廣告。



「Think Different」雖然帶有許多爭議,不過廣告本身非常成功。當時Apple也做出了承諾,將在未來推出一系列與眾不同的產品。


在講了一些話之後,Apple的臨時CEO,Steve Jobs將桌上的黑布掀開。隨之出現的,是一個半透明、淚滴狀的物體。當時,沒有任何人曾經看過像這樣的東西。


TBWA\Chiat\Day的每個人都被桌上的東西嚇壞了。他們非常的震驚,不過沒有半個人敢說出來。團隊採取非常謹慎、禮貌的態度來回應。但是實際上,當時他們腦袋中想的是:


 


「我的老天!他們真的知道自己在幹嘛嗎?」


 


當時他們並不知道,在數個月後,這台半透明、有著圓潤外觀的機器,將以每15秒一台的速度售出。它將改變人們的刻板印象,電腦不再是令人害怕的鐵灰色的方盒,而是一台色彩鮮豔、平易近人的可愛機器。


 


他們給了這台機器一個名字──iMac。



 


 


枯燥的工作


在1997年9月16日,Steve Jobs宣布成為Apple的「臨時CEO」,並搬到了董事會會議室隔壁一間較小的房間。他續聘了前任CEO,Gil Amelio的秘書Vicki,並告訴Vicki他不喜歡Apple目前辦公室裡用的筆。他只用Pilot特定型號的筆來書寫,並宣稱那是「最好的」。


Jobs開始穿著短褲與黑色T恤在Apple園區內漫步。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Wharton畢業的博士,同時也是前任CEO的助理──Jim Oliver。


 


「你在這裡做什麼?」Jobs問著。


「我正在打包東西。」


由於Gil Amelio已經辭去Apple CEO的職務,身為Amelio助理的他,工作也跟著沒了。起碼,當時他是這樣想的。


「你的意思是有一段時間你沒有工作嗎?」


Jobs還沒等到Jim回答,就接著說:


「嗯,那好!因為我需要有個人來做些枯燥的工作。」


 


這個所謂的「枯燥工作」是幫Jobs在會議上做筆記,而這些會議將會決定Apple當時所有研發計畫,或是說整間公司的命運。哪些東西該留下,哪些該被取消,全由Jobs來判斷。


Apple 初代iMac 歷史 研發 故事  steve03-1.jpg
In Apple's board room / Photo shoot by Diana Walker (Jul-Aug 1997)


會議在董事會會議室中舉行,這是Apple園區內唯一一棟較高的建築,並可以看到矽谷的全景。


Steve叫來每個研發計畫的主導人以及主要的參與者,從十幾人到三十人不等。他們會圍著會議室內的長木桌,向Steve展示目前所有的產品以及未來的計畫。如果是硬體產品,他們必須帶著未來計畫上市產品的模型。如果是軟體,就必須展示所有的功能流程。


Steve在第一次會議中並沒有採取對立的態度。他想要在實際行動之前先吸收大量的資訊。儘管如此,在會議中仍然帶著緊張的氣氛。偶而當與會人員沒有意識到目前狀況的緊迫性時,Jobs就會開罵。


到了第二次會議,Jobs會詢問一系列困難並且具挑寡性的問題。例如:「如果你必須砍掉一半的產品,你會怎麼做?」。同時,他也會採取積極的方式詢問:「如果錢不是問題,你會怎麼做?」。


他只會保留優秀的產品與能盈利的產品。如果計畫的目的並非盈利,而是戰略性的,該計畫的管理人員必須與Jobs辯論計畫存在的必要性。


雖然前任CEO已經將Apple的計畫縮減到50個左右,但是Jobs採取了更激進的作法──將Apple內進行的計畫縮減到十個左右。在少數被保留的計畫中,有一個Steve以及他的好友,同時也是Oracle的CEO兼Apple董事會成員的Larry Ellison都感興趣的項目──Mac NC。


 


Network Computer


Apple 初代iMac 歷史 研發 故事  javastation.jpg


NC(Network Computer,網路電腦)在當時是所有工作站與伺服器製造商們的聖杯。


當時的業界認為,隨著高速網路的普及,將運算資源集中,並利用簡單的終端設備透過網路來存取,會是更加實際的作法。而Sun與Oracle,是這個概念的主要支持廠商。


NC的概念在1995年9月4日由Oracle的CEO,Larry Ellison首次公開提出。最初預定在一年之內提供給消費者$500的終端硬體,讓使用者可以經由網路來執行軟體程式與瀏覽網頁。


其後,Acorn與IBM紛紛開始依照NC的概念開始設計硬體。


而喊出「網路就是電腦(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的Sun,由於NC所使用的網路軟體(Web App)會大量利用到由Sun發展的Java語言。於是他們也開始建造NC的硬體原型,並為NC研發出一套精簡的操作系統。


當時Sun的CTO,Eric Schmidt也同時在媒體上大力鼓吹NC的潛力。


Apple 初代iMac 歷史 研發 故事  fail_oracle3_f.jpg


到了1996年秋季,第一批NC產品正式上市。不過Acorn NC所搭載的ARM處理器效能並不是十分理想,而IBM的 Network Station與Sun的JavaStation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效能緩慢、功能有限的硬體,加上配合的網路軟體不夠成熟,寬頻網路也尚未普及,NC在1996年的消費市場並不是非常成功。


而Apple內部,CTO Ellen Hancock 同樣也是網路電腦概念的支持者。不過在Steve Jobs回到Apple後不久,隨即解除了Ellen Hancock的CTO職位。


Steve Jobs也許是受到他的朋友Ellison的影響,決定保留Mac NC的研發計畫。他熱衷於網路電腦概念,因為他認為這會有助於讓Apple在企業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同時,Jobs也暗自竊喜,因為他將秘密地與他的好友Larry Ellison在網路電腦市場中競爭,並且贏得勝利。


「我們將在Ellison的遊戲中擊敗他。」當時Jobs如此對Apple的同事說。


 


設計明星


在Steve Jobs成為Apple的臨時CEO,並開始大幅縮減研發計畫的同時,在設計方面他採取了完全不同的作法。他打算聘請全球各領域中的頂尖設計師,一位真正的設計明星。


他詢問過IBM Thinkpad的設計顧問Richard Sapper、電影Back to the Future中曾經出現的跑車「DeLorean DMC-12」的設計師Giorgetto Giugiaro、設計Olivetti Valentine打字機的建築師兼設計師Ettore Sottsass等當時設計界的著名人物。


Apple 初代iMac 歷史 研發 故事  CRI_2005.jpg


Think Pad 701 Portable Computer / Sam Lucente (American, born 1958), Richard Sapper (German, born 1932), Robert P. Tennant (American, born 1948) and IBM Corporation (American, founded 1911)


Apple 初代iMac 歷史 研發 故事  AS_DunkDMC_doors.jpg
DeLorean DMC-12, designed by Giorgetto Giugiaro


Apple 初代iMac 歷史 研發 故事  olivetti_typewriter_2.jpg


The Olivetti Valen tine S portable type writer, designed by Ettore Sot sass in 1969.


不過,Jobs最後在Apple內部找到了他想要的設計師。雖然無法知道確切的原因,不過在未來他們將一次又一次地創造出驚人的產品。


Apple 初代iMac 歷史 研發 故事  jonny-ive-with-hair-macworld-99.jpg


於是,在成為臨時CEO的頭一個月,Jobs的辦公室內就出現了一個由白色泡沫塑膠製作的模型。他將董事會會議室當成私人辦公室與會議室,並利用這個空間開始仔細感受這個模型的形狀。


這個模型,是由Jonathan Ive主導的Apple設計團隊的作品。在當時,30歲的Jonathan Ive,從外表看來更像是個窮酸的腳踏車快遞,而不是一位大型消費電子製造商的設計總監。


 


重新定位


Mac NC原本預計搭載G3 266MHz的處理器與17吋的螢幕。同時也具有本地端儲存的功能,可以讓使用者儲存文件,以及應用軟體與網站的快取資料。


但是, NC在市場上並不是非常成功。Sun的JavaStation仍然無法打入一般消費市場,WebTV Networks的機上盒產品WebTV也無法真正地擴展市場。而諸如eMachine等低價電腦的出現,讓這些功能有限的網路電腦更難以在市場中生存。


Jobs在最後開始親自參與Mac NC的設計。就算當時已經開始測試可實際運作的原型機,他仍然開始著手改變Mac NC原本的概念、定位與設計。


新的計畫將Mac NC定位為一台針對網際網路進行最佳化設計的電腦,一台「Internet Mac」。而目標對象為教育市場以及廣大的一般消費者。


 


果凍與細節


Apple 初代iMac 歷史 研發 故事  9_843-apple-macintosh.jpg在Jobs開始參與Mac NC的設計時,他很明確地向Jonathan Ive以及整個設計團隊表示,他希望整個造型建立在初代「Macintosh」的經典架構上,但是同時也要將他更新、並且現代化。


於是,Apple工業設計團隊開始連續數個月瘋狂地進行設計,並參考了大量的資訊,來了解消費者的需求。


首先,人們希望有一個更小的電腦,並且可以輕易地拿起並搬移。特別是在歐洲與亞洲等市場,在這些地方的生活環境比較狹小。於是,Ive在機身後部上方設計了一個大型的提把,讓人們可以將電腦抬起,並觸摸著機身。


Apple 初代iMac 歷史 研發 故事  imac_back_large.jpg初代Macintosh的機身背後,同樣也有著提把設計,方便人們從攜行袋中拿起。


其次,消費者希望一台使用簡單的電腦。只需要連接最少的纜線,在安裝設定機器時也不需要閱讀複雜的說明書。


因此,機身的設計同樣地採用與初代Macintosh相同的設計,將主機、螢幕與數據機整合在單一的機身內,省略了許多以往消費者必需自行連接的纜線,而外觀同時也更為簡潔。


就連鍵盤與滑鼠的連接線也被簡化,鍵盤與主機側面的USB埠連接,而滑鼠則是連接在鍵盤側面的USB上。複雜的說明書最終被一張以圖片為主的步驟指引取代,因為這台電腦最多只需要連接四條纜線。


諸如這類以往不被注意的小細節,都一一地被放大、檢視、並設計出最好的解決方案。


Ive與Apple的工業設計團隊們試圖採取更加簡單、優雅的作法。因為大多數的電腦製造商們並不了解,許多人是如此地害怕電腦。


因此,這台電腦的外觀也要平易近人。概念是,整個機身有著清澈、明亮的塑膠,可以捕捉光線並且展現出變化。


Apple 初代iMac 歷史 研發 故事  imac_frame_vertical_large.jpg


為了徹底了解半透明材質、控制組合的成分,並利用科學化的測量來精確保持色彩與透明度的一致性,他們開始與糖果製造業合作。Ive與他的團隊們去參觀了工廠,並仔細研究果凍生產過程中的所有細節。


Apple的工業設計團隊甚至迫使工程師們重新設計內部的電路板,讓消費者透過半透明的外殼時,能夠隱約地看到完美的內部構造。


除了機身之外,滑鼠也經過重新設計,配合半透明的雙色材質,並有著圓潤的外觀。配合的鍵盤也同樣地採用半透明材質的底殼與按鍵,甚至連所有的纜線與接頭也都使用半透明材質,來確保整個外觀風格的一致性。


Apple 初代iMac 歷史 研發 故事  1249398028FPAz6E80.jpg在大量生產前,他們花費數個月的時間來與亞洲的製造商合作,制定了一連串複雜的流程,來確保能每年能達到數百萬台的產量。


最後,據估計由Apple的工業設計團隊所設計出的機殼成本高達$65,而當時PC業界的平均數字僅為$20。


 


沒有軟碟機,也沒有SCSI、ADB、Serial port…


定位變更後的Mac NC,在最後的規格上也與原先預定的不同。首先,原本266MHz的G3處理器被降頻到233MHz,螢幕也從17吋變更為15吋。


不過新規格仍然保留了為Mac NC開發,被稱為「New World」的新型ROM,使得這款新機種成為第一台可以使用Mac OS以外的作業系統開機的Mac 。


另外,「New World」也支援遠端啟動,不過這個功能要到Apple在2000年推出Mac OS X Server時才正式被官方支援。


Apple 初代iMac 歷史 研發 故事  iMac G3 rev.a IO.jpg


而真正引人爭議的,是捨棄軟碟機、SCSI、ADB與序列埠等當時被視為基本配備的I/O。


新的Mac沒有內建軟碟機,所有的資料將透過網路,或是外接的儲存裝置來傳送。I/O只有USB、IrDA、耳機輸出/輸入、乙太網路與電話線接孔。沒有SCSI、ADB或是序列埠。


當初的想法可能是,雖然在1998年時只有少數周邊採用USB,不過大多數的PC周邊最終仍會使用USB。如果所有的Mac都搭載USB接孔,周邊與Mac相容的成本就會更加便宜。


 


「他們真的知道自己在幹嘛嗎?」


Apple 初代iMac 歷史 研發 故事  Albert Einstein.jpeg


到了1998年夏初的某一天,TBWA\Chiat\Day的Ken Segall以及他的團隊受邀到Apple總部,隨即被領入一間密室中。在這隱密空間中央的會議桌上,有一個被黑布緊緊蓋住的物體。


TBWA\Chiat\Day是Apple的廣告代理公司。在此之前不久,Ken Segall與他的團隊們才剛幫Apple製作了一系列「Think Different」廣告。


雖然帶有許多爭議,不過廣告本身非常成功,而當時Apple也做出承諾,將在未來推出一系列與眾不同的產品。


Jobs對他們講了一些話之後,他將黑布拉開。在桌上出現的是一個半透明、淚滴狀物體。當時,沒有人曾經看過像這樣的東西。


TBWA\Chiat\Day的所有成員都被桌上的東西嚇壞了。他們非常的震驚,但是沒有半個人敢說出來。整個團隊採取非常謹慎、禮貌的態度來回應,但是實際上,當時他們腦袋中想的是:


 


「我的老天!他們真的知道自己在幹嘛嗎?這真的太極端了。」


 


Jobs說他已經將整間公司賭在這台機器上,因此它需要一個最棒的名字。


由於新的電腦是一台Mac,因此名稱必須參考Macintosh的品牌。這個名稱還必須要明確地表示這台機器是專門為了網際網路而設計,同時還必須配合其他幾個即將發售的產品。


而且,整個命名過程必須要快,因為包裝必須要在一星期之內完成。


Apple 初代iMac 歷史 研發 故事  thumb160x_111501.png


Jobs曾經在會議中建議一個恐怖、讓人血液瞬間凝結的名稱。據說他提出的名字是──MacMan。


當時MacMac的名稱已經被Midiman的一個序列埠轉MIDI的轉接器產品「MACMAN」使用。據說Apple曾經與Midiman提出交涉,但是Midiman不滿意Apple開出的價碼,因此交易並沒有成立。


Ken Segall準備了五個名稱。其中四個名稱是陪葬用的砲灰,用來襯托出他最喜歡的名稱──iMac。


Apple 初代iMac 歷史 研發 故事  100_0854.jpg


這個名稱提到了Mac。而「i」代表Internet(網際網路),同時「i」也代表了individual(個人)、 imaginative(想像力)以及其他許多象徵。「i」字頭同時也可以套用到其他任何Apple正在研發中,與網際網路相關的產品上。


但是Jobs退回了所有的名稱,包含iMac。


雖然Jobs並不喜歡,不過Ken Segall非常中意iMac這個名稱。之後Ken Segall再一次提出三四個新名稱,但是他仍然對Jobs說他還是比較喜歡iMac。


「這星期我並不討厭它,但是我還是不喜歡。」Jobs如此對Segall說。


之後,Segall沒有再從Jobs本人聽到其他任何關於名稱的事。但是他的朋友告訴他,Jobs正在用絹印把名稱印到新電腦的原型機上。他正在測試名稱,看看印在機身上是否好看。


「他退回了兩次,但是到後來名稱還是出現在機器上了。他從來沒有正式接受這個名稱。」Segall如此敘述。


在整個命名過程中,Jobs刻意限制在一個緊密的小組內。他不希望在會議中出現大量的意見。他也沒有做任何的市場調查或是測試。


「在我為Apple工作的整個生涯中,他們從來沒有利用印刷或是電視媒體來進行測試,而其他所有人都測試了所有的東西。」Segall敘述。


 


Different


與他的前任不同,Steve Jobs一絲不苟地準備他的演講。


Apple 初代iMac 歷史 研發 故事  11.jpg
Preparing the keynote slides in Boston / Photo shoot by Diana Walker (Jul-Aug 1997)


他仔細審核演講中的一字一句,他參與製作演講用的幻燈片,並在他的ThinkPad上利用NeXT軟體來執行。他一遍又一遍地練習,來確保整個演出過程順暢。


1998年5月6日,Steve Jobs正式發表了iMac。在發表會場掛滿了「Think Different」 的巨幅海報,與會的人大多是分析師、記者以及iMac的研發團隊。而現場等待的氣氛,與其說是產品發表會,反而更像是造勢活動晚會。



Apple 初代iMac 歷史 研發 故事  Steve_Jobs_with_iMac.jpg
Steve Jobs introducing the iMac (1998)



"We designed the iMac to deliver the things consumers care about most - excite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simplicity of the Mac. iMac is next year's computer for $1,299, not last year's computer for $999."


「我們設計了iMac來提供消費者最關心的──令人興奮的網際網路與最簡單的Mac。$1,299的iMac是明年的電腦,而$999是去年的電腦。」


Steve Jobs



 


Apple 初代iMac 歷史 研發 故事  iMac G3 1998 Rev.A.jpg


iMac不需要複雜的接線,也不是一台硬冷的鐵灰色機器。相反地,它有著一體的機身、圓弧的可愛造型、帶著半透明的「Bondi Blue」色彩。並且,它的創造者宣稱,只要簡單的三個步驟就可以連上網路:


 


Step 1: Plug in.
第一步:插上插頭。


Step 2: Get connected.
第二步:接上電話線。


Step 3: ……There is no step three!
第三步:……沒有第三步!


 



雖然iMac在正式發表後還要三個月才正式上市,不過在這段期間內,各種媒體不斷地刊載著與iMac相關的文章,而Apple則接到史無前例的訂單──150,000台iMac。iMac瞬間成為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Mac。


在正式發售後僅六週,在北美、日本與歐洲市場共售出了278,000台iMac。到了1998年底,Apple總共售出了800,000台iMac,相當於每15秒就賣出一台。


 


Pizza.


Apple為了更進一步提昇銷售量,打出每個月只要少吃三塊比薩,就可以擁有iMac的分期購買促銷廣告,並由好萊塢明星Jeff Goldblum演出。



隨後在日本也打出以「ねぇ、最近ピザ食べた?(你最近吃了比薩嗎?)」為開頭,每個月只要一片比薩不到的金額(2,300円)就可以分期貸款購買iMac的廣告,並在當時一度成為熱門話題。


 


更新、洗煉


1999年1月5日,消費者開始有了更多的選擇。新的iMac共有「Strawberry」、「Blueberry」、「Lime」、「Grape」與「Tangerine」五種色彩。正式將個人電腦帶入了個性化的時代,人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


Apple 初代iMac 歷史 研發 故事  imacyum.jpg



此時,與iMac類似的產品,諸如Future Power的「E-Power」、eMachines的「eOne」等也陸續出現。以往被PC業界認為行不通的All-in-One設計,似乎一下子又開始熱門了起來。


Apple 初代iMac 歷史 研發 故事  iMac DV SE.jpg


到了1999年10月5日,Apple發表了新一代的iMac──iMac DV系列。


不同於初代的iMac,iMac DV沒有任何的風扇,利用後方的散熱孔將熱空氣自然導出。正面的托盤式光碟機被更優雅的吸入式光碟取代,Harman / Kardon 的高音質喇叭也成為iMac的標準配備。


外觀上,iMac DV也有著明顯的改變。雖然基本的造型大致相同,不過更清澈、透明的新外殼材質,讓iMac DV內部的設計一覽無遺。Apple並不在意讓消費者看到機器內部,因為每個零件都經過精心的設計,看起來是如此的簡單,洗煉。



此後經過了十年,當初被iMac無視的軟碟機早已被所有人遺忘,率先採用的USB介面已經變成所有PC的標準,半透明材質依然被各式各樣的產品模仿。而由iMac開始的「i」字頭狂潮,到了今日仍然不斷地掀起大浪。


 


 



此篇文章是整理了網路上可得的資料,以及參考其他文獻考據、翻譯而成。雖然已經盡力藉由多方來源來進行考據,不過部分內容可能並非完全正確。


另外,如果您對其他Apple產品的發展歷史有興趣,也可以參考本站之前的文章:




via The once and future Steve Jobs / BY ALAN DEUTSCHMAN and #1 Temporal Loop - Birth of the iMac || The Mac Observer by Thomas Hormby and MSN TV - Wikipedia and The man behind iMac by Kristi Essick and Why did Apple choose to make the original iMac "Bondi" blue rather than some other color? @ EveryMac.com and Interview: The Man Who Named the iMac and Wrote Think Different By Leander Kahney and The "Blood-Curdling" Name Steve Jobs Wanted for the iMac By Jesus Diaz and VAW/ Apple's Saving Grace, The Original iMac by John Ward and iMac - Wikipedia and Time Your Attack/ Oracle’s Lost Revolution | Magazine


 

5 則留言:

  1. 磁碟機若以軟碟機稱呼會更精確。

    回覆刪除
  2. 你寫的iphone/iMac系列誕生文非常厲害

    引人入勝 把人帶入了當時時空的才存在的喜悅和驚奇

    謝謝你寫了這麼棒的文章

    回覆刪除
  3. Step 3: ……There is no stmp three!
    step three.. not stmp three... X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