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

Wacom發表「Intuos4 Wireless」 Bluetooth無線繪圖板。

Wacom在今天發表了無線版本的 「 Intuos4 Wireless 」 ,採用 Bluetooth 2.1+EDR 介面,內藏充電式鋰電池(可自行更換),充電介面採用USB,也可以用USB當做有線版Intuos4使用(可以邊充邊用)。



背面可以看到電池蓋,可以自行更換電池。


電池使用時間最長可達18小時,充電時間為6小時。尺寸為363×253×15mm,感應範圍為203.2×127mm,其他部分跟Intuos4有線版相同。官方售價為日幣39,800円。



話說,我一直都在等無線版的Intuos出現啊~~~~



【from】 ワイヤレス接続で操作性と快適性を向上させた 高性能ペンタブレット「Intuos4 Wireless」を発売

Apple iPad 在第52屆葛萊美頒獎典禮中出場!

在第52屆葛萊美獎頒獎典禮(現地時間1/31),因為 Stephen Colbert 忘了入圍名單,所以就從西裝口袋裡掏出iPad來了…以下為現場影片。





【from】 Stephen Colbert and his iPad at the Grammys - TUAW

太鼓の達人 -人気曲パック- | 音樂節奏遊戲「太鼓の達人」的iPhone / iPod touch版。

NamcoBandai Games Inc. | ¥600

各平台皆有發售的著名音樂節奏遊戲「太鼓の達人」的 iPhone / iPod touch 版。







【Download】 太鼓の達人 -人気曲パック- (App Store)

在Nokia N900上執行Mac OS X !

這是一名在芬蘭的Toni Nikkanen利用PearPC(PowerPC模擬器)的成果,成功的在Nokia N900上安裝了Mac OSX 10.3 Panther。有興趣的人也許也可以自己玩玩看,不過光是開機就要花上90分鐘就是了…





【from】 Mac OS X 10.3 running on the N900! - Toni Nikkanen's personal blog

Steve Jobs :「沒人會再想用Flash,世界正往HTML5前進中!」

據說 Steve Jobs 在發表 iPad 後,接著舉辦了一場員工大會,其中提及了與 Google 以及 Adobe 相關的議題,以下是超簡單版…



針對 Google 的部份:

我們沒有進入搜尋市場。Google進入了手機市場,不過請不要以為他們將宰了iPhone,我們不會讓他們這樣做。



They entered the phone business. Make no mistake they want to kill the iPhone. We won't let them.


隨後,Jobs 又補上了一句:

「不做惡」是廢話!



This don't be evil mantra: “It's bullshit.”


嗯,「don't be evil」的確是Google最空洞的口號啦…不過這樣一句話把一家公司的精神格言打爆也太狠了。



而針對Adobe(Flash)的部份,相比之下就實際多了:

Apple不支援Flash是因為他的缺陷非常多,每當Mac當機往往是因為Flash。沒有人會再使用Flash,世界正往HTML5前進中。



Apple does not support Flash because it is so buggy. Whenever a Mac crashes more often than not it's because of Flash. No one will be using Flash.The world is moving to HTML5.


也就是說現在在檯面上,Apple也打算不鳥Flash,開始大力推動HTML5。所以今年預計發表的 iPhone OS 4 以及新款的 iPhone 因該也不會支援Flash了才是,畢竟話講的那麼白,短期間內因該是不會打退堂鼓才是。



另外在會中也提到Apple將會把iPad當成是與iPhone、Mac相等重要的產品,iPhone也將持續更新讓Android/Google無法追上。今年的新款Mac也會將Apple帶往新的等級(因該就是升級到Core i5/i7系列吧?)。



最後,藍光市場是個爛攤子,Apple會等銷量真的開始起飛的時候才會跟進(不過真的會有起飛的那一天嗎?)。





【from】 Google’s ‘Don’t Be Evil’ Mantra is ‘Bullshit,’ Adobe Is Lazy Apple’s Steve Jobs Epicenter Wired.com

Apple全價格帶包圍網完成。

BGR整理的Apple全產品價格圖,從$59的iPod shuffle開始一路往上,填滿了各種價位。原本iPod與Mac之間的空缺也被iPad整個填滿了,真是恐怖啊~



【from】 Think Apple has all price points covered  « Boy Genius Report

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

為何Apple依然不提供 iPhone / iPad 平台的Flash支援?

Apple不喜歡Flash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事實上除了Adobe之外,微軟、就連Google也太不喜歡Flash,至於理由則各不相同。



微軟不喜歡Flash,因該是說微軟不喜歡除了自家以外的所有技術規格,因為一旦有人做出了跨平台的規格之後,就會開始影響到用戶對Windows的絕對需求性。換句話說就是「別家都不行,只有Windows可以」,所以自己也推出了Silverlight。



而Google,其實也說不上是討厭,只是對於規格不是那麼開放的Flash而言,Google的搜尋引擎無法得知Flash內部的內容,所以弄出了 Google Web Toolkit ,主張利用AJAX來代替Flash的功能。



至於Apple,似乎對Flash怨恨就更大了…







在Mac平台上的Flash



早在Macromedia時代,Flash Player的效能在Mac平台上就不怎麼好。事實上Flash Player雖然號稱跨平台,不過除了Windows平台以外的版本,不是效能不佳,就是對應的版本老舊,這問題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在Flash早期,雖然Quicktime還支援Flash,讓Quicktime影片能夠利用Flash技術來達成互動效果。不過Apple常常都要更新Quicktime來配合Flash的改版,加上前面提到Flash在Mac上效能不佳的問題,讓Apple非常頭大。其後在 Flash 8 ,Macromedia決定在Mac平台上只提供瀏覽器Plug-in與獨立的Flash player之後,Quicktime就停留在只支援Flash 5,直到後來乾脆完全關閉Quicktime對Flash的支援。



直到今天,Flash在Mac OSX上的效能依然非常差,而且常常會有CPU狂飆、當機等問題。Intel Mac可能還過得去,在PowerPC Mac上已經不是慢,而是還能不能用的問題了。





Apple開始封殺Flash



Apple第一次開始明顯對Flash展開動作是在2007年初代iPhone發表時,當時iPhone算是唯一搭載與PC平台相同功能瀏覽器的手機,在瀏覽效果與操作上也非常的順暢,除了不支援Flash以外。



當初Apple的官方說法是「因為硬體效能不足以放上完整版的Flash Player」,至此之後雖然Adobe檯面上下也一直在放話,不過似乎沒有得到Apple的回應。加上iPhone SDK的限制,Mobile Safari的Flash Plug-in 也非得要Apple的合作,並不是Adobe獨自一方硬幹就做的出來的,所以只要Apple沒動作,iPhone / iPod touch 平台上就不會有Flash。



而面對目前在移動平台上越來越強勢的Apple,Adobe也轉了個彎,在Flash CS5上開始支援將Flash輸出成 iPhone / iPod touch 平台用程式。不過一般使用者最大的需求是在瀏覽器中觀看以Flash格式包裝的影片,所以Adobe這個動作依然是沒有解決問題。





HTML5



而Apple側的解決方案,則是與W3C、Mozilla 與 Opera 共同推動HTML5來取代Flash。事實上Google也已經展開對應HTML5的動作,目前YouTube與vimeo已經開始提供beta版的 HTML5 影片播放器。只要稍微試過就知道,在Mac OSX上Flash與HTML5版的YouTube在播放時的效能差距非常的大,這也難怪為何Apple要推動HTML5了。





iPad發表,依然不支援Flash



到了現在iPad發表,一切都跟當年iPhone發表時相同,網路瀏覽功能同樣非常好,也同樣沒有Flash支援。這次似乎也沒聽到Apple對這部份有什麼官方說詞,畢竟網路服務商已經有開始採用HTML5的動作(Youtube在1/20、vimeo在1/23),現在開始打退堂鼓似乎還太早。



而現實點來說,就算Apple與Adobe合作開發iPad版本的Flash,也不能保證效能可以跟的上iPad的介面反應,這時候反而會拖累整個瀏覽器的效果。以Apple的設計哲學來判斷,與其增加功能而影響整個使用體驗,倒不如乾脆地捨棄。





Apple與Adobe的拉鋸戰,依然持續中



到目前為止,似乎兩邊仍然為了Flash的支援而僵持不下。Apple一邊把持著 iPhone / iPod touch / iPad 等目前最紅的移動平台,一邊等待各網路服務與網站開始轉向HTML5。而Adobe則是手握著目前依然是最通用的Flash格式,間接綁架了網路上眾多的服務與內容。



這場膠著戰大概會一直持續,直到Apple屈服於消費者的需求,或是HTML5被各網站 / 網路服務採用為止吧?畢竟一般使用者其實並不在意到底是採用哪種技術,只要能看想看的影片、用自己喜歡的網路服務就好了。





photo from engadget


iPhone/iPod touch版「太鼓の達人」,即將在2月上旬發售?

在各平台走紅的音樂節奏遊戲「太鼓の達人」,據說即將在 iPhone / iPod touch 平台上發售,目前預估發售日可能在二月上旬,以下為實機遊戲畫面。







(2010/2/01)目前「太鼓の達人 -人気曲ぱっく-」已在App Store上發售。


【from】 近日中にリリース予定の太鼓の達人のプレイ動画です。面白すぎ!!

為何我會想要一台iPad?

這次Apple發表了iPad之後,當然正反兩面的意見都有,有人覺得功能不夠強,不支援背景執行、不支援(?)Flash、沒有讀卡機、iBooks除美國之外都沒得用…,也有些人覺得功能夾在智慧型手機跟筆電之間,似乎也沒需要再來一台這種東西。



所以,iPad到底是要怎麼用?用在哪裡?剛好也有網友在blog上問我為何會想買iPad,所以以下就照著我的思路(購買決策?)寫下去了。





在這之前先來講一段歷史,其實對我來說,10吋左右的大小、觸控螢幕、無實體鍵盤的攜帶裝置,第一個想到的是HP的TC1100系列。







HP TC1100 第一個好用的平板裝置



Tablet PC其實對攜帶型裝置來說是個很不錯的概念,不用鍵盤,採用感壓式或是電磁誘導式(大部分都是採用Wacom的技術)的螢幕來操作,是真的可以一邊走動一邊操作的設備。其中HP的TC1100系列算是我用過的Tablet PC中最好的設計,也是我心目中平板裝置因該要有的設計,捨棄鍵盤(TC1100的鍵盤是採外接式兼簡易立架的設計)、機身與螢幕為一體、大小適中的10吋螢幕。



我除了拿TC1100來上網之外,其實主要目的是拿來跑一個叫做Alias SketchBook Pro(現被Autodesk收購)的繪圖程式,這是我所知道唯一一個專門針對平板電腦開發的軟體(當然也可以在一般PC/Mac上執行,只是介面是以平板電腦使用為前提)。除此之外我想不到有啥其他第三方軟體是專門設計給平板電腦用的,現在想想這似乎也是Tablet PC後來都採用旋轉螢幕設計,把觸控螢幕當成次要介面的原因,因為缺乏對應觸控螢幕的軟體。由於這種情況,Tablet PC的市場一直都不太熱門。



當然TC1100還是有缺點,作業系統上的缺點姑且不論,重量稍微過重、機器溫度高、電池不太耐久,不過以當時的技術來說其實已經算做的不錯了。



到了這幾年,因為iPhone大紅導致整個業界又開始狂炒觸控螢幕介面,加上Intel有Atom這產品、市場上推動小筆電(or NetBook)的狀況又沒有預想中的好,所以Tablet PC的概念又被拉出來,改名為「Slate PC」,而Apple對應(?)的產品就是iPad。





iPad的缺點?



其實iPad一推出,大概最讓人無法無法馬上理解的部份就是這產品本身的定位。就一台平板電腦來說,沒有背景執行對許多人來說實在是不方便、電子書服務iBooks目前只有在美國展開服務、就一台NetBook來說,雖然Mobile Safari在所有移動裝置中算是最好的瀏覽器、不過不支援Flash這點似乎已經被一堆消費者與競製對手(+ Adobe)罵到死,目前看起來的確是有點尷尬的狀態。



不過其實我並不在意背景執行的功能,因為想了想,除了放音樂之外,我似乎也沒有其他想同時做的事。就算是寫Blog,也只是在Safari的分頁中切換而已。IM之類的軟體,我也不想在iPad上用,有iPod touch就夠了。



而Flash支援對我來說也不是非常重要,在瀏覽器上我大部分的時間是用Google Reader來看新聞,並沒有多少內容是用到Flash的技術,只要軟體反應速度夠快、操作夠順暢就行了。而且在iPhone上對應Google Reader的離線RSS閱讀軟體也已經非常好用,相信到時候也會重寫介面來對應iPad的螢幕,所以我也不擔心這部份的問題。



電子書服務iBooks,雖然目前在美國以外還沒有提供服務,不過等iPad引進台灣,起碼中華電信因該會想利用iPad平台來推他們自己的電子書服務(目前在iPhone似乎已經有了),台灣其他電子書服務也有可能會跟進(雖然Apple也有可能會在App Store上封殺,目前還不確定)。再說目前網路上免費的電子書或是漫畫資源非常豐富,對應的閱讀軟體在iPhone上也已經做的很好了,到時候移到iPad上只會更方便而已。





9.7吋的多點觸控螢幕應用



iPad就一個平板裝置來說,最大的優勢因該是在有許多專門針對多點觸控螢幕開發的軟體已經在iPhone平台上開發,而轉移到iPad上時會因為螢幕面積變大而能更充分運用多點觸控的優勢。Brushes算是一個很不錯的例子,在iPhone上時Brushes就已經是個不錯的繪圖軟體,要說他的缺點也只是卡在iPhone的螢幕尺吋、還有硬體上不支援感壓功能,不過實際用過之後我也發現其實感壓功能似乎也不是一定要有。





桌上的第二(三?)台電腦



其實現在已經有不少人拿iPhone放在桌上,當成電子相框、或是跑RSS走馬燈、股市資訊、Twitter等等,至於桌機就讓他做他該做的事。而iPad在這種環境下可以發揮的更好,一方面因為螢幕夠大,可以同時顯示更多的資訊,另一方面還有官方的外接鍵盤底座,如果想當成IM或是Mail專用機,其實也非常適合,當然當成數位相框用基本上已經是無敵了。





為何不選擇小筆電?



以售價來說,iPad與目前市面上的小筆電相比算是中等偏高的價位。而現在小筆電其實效能也不差,而且跑Windows當然也有一堆程式可以用,也能同時執行多個程式。那麼,為何不選小筆電?而要選擇這種功能半殘的iPad?



的確,小筆電就功能來說似乎威很多,不過一般來說拿小筆電來看影片、收mail、上網等功能iPad也一樣不差。而iPad的尺寸、重量、加上多點觸控螢幕的操作方式,就攜帶性與各種場合的應用來說會比小筆電更好用。無論是在辦公室、捷運上的站位、或是賴在沙發上都比小筆電要來的適合。畢竟小筆電還是受限於筆電的操作架構,有時候人就是不想乖乖坐著用電腦。





Slate PC 或是其他的平板裝置?



雖然 Slate PC 有 Windows 7 + Atom 的主流規格優勢,不過一來 Atom 的耗電量其實也不小,就算先不管硬體上的問題,軟體操作上目前的疑慮也很大。雖然微軟號稱會針對 Slate PC 的硬體架構開發專用的 Window 7 介面,不過CES上還沒有公開(說不定根本還沒開始做),而且Windows平台連帶的最大優勢Office系列軟體,會不會專門對Slate PC開發專用的介面也是未知數(我猜不會,就算會做可能也趕不上市場時機)。更別說專門針對觸控螢幕開發的軟體,可能到現在還是只有 SketchBook Pro 這一套。而iPad上除了有專門為了iPad開發的iWork版本之外,針對觸控螢幕開發的軟體更是多到不行,雖然目前是直接拿iPhone上的軟體來執行,不過相信在iPad正式發售前大多數的軟體會跟著更新以配合iPad的螢幕尺寸。



另外一個比較大宗的平台似乎是 Android + Tegra 2 ,目前台灣製造商們似乎非常看重這塊市場,一方面可能是看重Android系統的彈性,另一方面也不用再被Intel綁著走,加上nVidia晶片強大的繪圖技術,發展似乎頗有潛力。不過Android目前的介面也不是以7~10吋的觸控螢幕為前提設計,雖然各家廠商可以自行開發介面,不過目前也沒有真的夠好的產品出現。同樣的問題也在另一個Android的優勢 - 眾多的第三方軟體應用上出現,雖然支援Android平台的軟體也很多,不過並不是每個軟體都是以觸控螢幕介面為前提開發。



除了以上這些,iPad背後還有強大的數位內容服務,包含iTunes Store的音樂、影片服務以及iBooks的電子書內容,這些目前都是Slate PC或是其他台灣平板裝置廠商無法提供的。不過iTunes Store跟iBooks在台灣沒有提供服務,所以就先不討論這塊了。





能方便看RSS、mail、電子書、外加能簡單繪圖的機器。



其實在電腦前的時間,除了工作用的軟體之外,剩下的時間就是上網看新聞、論壇,偶而看個影片。而這些動作iPad都能勝任,而且無論在客廳沙發或是通勤時間都能夠很方便的使用。就算是擺在桌機螢幕旁邊,iPad也能夠當成是桌機的延伸,負責檢查mail、RSS更新、股市資訊或是IM、Twitter等程式,而能讓桌機的螢幕用來專心處理主要工作。



當然觸控螢幕介面,還是有傳統筆電無法取代的部分,繪圖機能就是一個例子,雖然就硬體上無法跟Wacom的螢幕相比,不過攜帶性卻是很大的優勢。而其他的應用可能是在遊戲上,這點在NDS上也已經經過市場實證,不過老實說在短期內我不覺得iPad能在遊戲市場帶起啥風暴就是了。





以上寫的有點亂,不過我的觀點差不多就是這樣…吧?

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Apple iPad 台灣官方網頁上線,沒有繁體中文支援…嗎?

這問題其實在英文網頁公布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不過到現在台灣繁中網頁更新的時候,在iPad規格表中的語言支援,還是沒有出現繁體中文的支援。這還真的有點…



iPhone的繁中輸入也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了,好不容易等到大螢幕的iPad,想說因該可以有個正常一點的注音鍵盤了,不過看這來似乎又沒有那麼簡單了?



雖然說就算沒中文支援也不會影響我買啦…不過一般人看到這樣還是會很Orz吧?現在就暫時當成是Apple忘了寫上去好了…



【from】 Apple - iPad - iPad 技術規格與周邊配件

Aperture3 將在2010年1月中發表?

根據MACお宝鑑定団 blog 的消息,Apple可能在本月(2010/01)中發表Apertur的重大更新版本,可能就是新版的 Aperture 3(現行版本為2.1.4,傳聞新版也有可能命名為Aperture X)。



順便一提,現在在Amazon.jp上搜尋Aperture 3,可以發現已經有兩本即將發售的相關書籍。







【from】 Aperture 3 は、1月発表予定? - MACお宝鑑定団 blog(羅針盤)

一次可以幫80個USB充電的充電器…

現在越來越多東西開始改用USB充電,不過如果有大量需求的話,這玩意可以一次充80個USB裝置,因該夠用了吧?XD





本體+變壓器的樣子。


【from】 サンコーレアモノショップ 【80ポートUSBチャージャーボード】半端じゃなく多い!80ポートものUSBポート。使用用途はあなた次第!

Apple有iPad,富士通(Fujitsu)也有iPad。

似乎這已經算是Apple發表新產品的慣例了吧?每每名稱取的越簡單有力,就越容易跟別人撞名。



這次的iPad也不例外,富士通(Fujitsu)早在2002年便推出了名為「iPad」的存貨管理用手持電腦。除了產品性質相對比較接近的富士通之外,還有跟德國西門子、加拿大內衣公司 Coconut Grove Pads 的產品撞名。



目前據說Apple跟富士通雙方的律師已經開始接洽,看看之後要怎麼搞定撞名的問題。不過我也不相信Apple會乖乖改成別的名稱就是了…



【from】 IPad  That’s So 2002, Fujitsu Says - NYTimes.com

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Apple Special Event January 2010 iPad發表會實況影片上線。



目前在Apple官方網站已經可以觀看「Apple Special Event January 2010」iPad發表會的現場錄影,有興趣的人可以移駕Apple網站觀看。





【from】 Apple - QuickTime - Apple Special Event January 2010

iPad 的實機操作影片。



這是engadge在iPad發表會場現場玩的影片。





AppleInsider的Review Video。



以下還有一些各家媒體現場試用的小細節:



  • 介面非常順,Safari讀取網頁跟捲動畫面也是順到不行,似乎每個媒體都這樣說,看來Apple A4處理器的確是很威,可能以後iPhone/iPod Touch也會用上也說不定?

  • OS為iPhone 3.2,沒有背景執行功能。

  • 確定不支援Flash!(Orz)

  • 支援YouTube HD播放,介面也是順到不行。

  • 3G版本有SIM卡插槽,不過沒有內建SMS/MMS軟體。

  • 電子書翻頁效果很炫,不過我覺得其實沒意義啦,就是炫而已…



iPad 與 iPhone 比較,厚度差不多一樣,比iPhone薄一點點。





【from】

アップル iPad 実機ギャラリー&インプレッション

AppleInsider   Hands on with Apple's iPad

Apple iPad 發表會筆記。



非常久沒有寫文章了,不過再怎麼懶這次還是要寫一寫。



這次發表會就如同大家期待的,傳說中的Apple平板電腦終於正式發表,定名為「iPad」。發表會內容大致重點有…





iPad 發表

1024x768,9.7吋的IPS面板,多點觸控

厚度13.4mm,重量為0.68kg /0.73kg

處理器為1GHz Apple A4,電池號稱有10小時

內建軟體基本上iPhone裡有的,iPad都有

Flash似乎仍然不支援,不過可以撥放HD畫質的YouTube

有WiFi跟WiFi+3G兩種版本,容量有16/32/64GB

售價US$499起

WiFi版本60日內開始全球出貨,WiFi+3G版本90日內



iBooks Store

參加的出版商有Penguin、HarperCollins、Simon & Schuster、MacMillan、Hachett Book Group等

書籍格式為IDPF的標準規格ePub



iWork for iPad

這次Apple還特別開發了iPad專用的iWork系列軟體,包含Keynote、Pages、Numbers,而且似乎編輯功能非常完整,當然介面也是以多點觸控為前題設計。另外,iPad也支援影像輸出以配合Keynote簡報用。



iPad軟體支援

iPad理論上可以直接執行iPhone / iPod Touch平台上的軟體,可以選擇一比一比例或是放大至全螢幕執行,當然Apple本身也有發表新的SDK,相信大多數iPone/iPod Touch軟體還是會iPad做介面上的最佳化吧?



與之前市場傳聞不同的是,似乎Apple在這次並沒有把電子書服務當成重頭戲,重點似乎還是在硬體本身(畢竟Apple姑且還是算是以硬體生產為主的公司)。至於iBooks Store未來的發展會如何,還是要多等一段時間才看得出來吧?不過我倒是期待日本版的iBooks Store可以把漫畫雜誌放到上面賣…



不過單就電子書閱讀器來看,US$499,9.7吋IPS面板的彩色螢幕,外加Wi-Fi、瀏覽器、多媒體播放還有一堆第三方軟體應用,因該可以把目前市面上已經有的+正打算推出的電子書硬體給打趴在路邊了。



雖然說採用電子墨水技術的黑白螢幕廠商號稱在閱讀上比較接近紙本、長時間閱讀不容易疲勞等優點,不過事實上目前大多數人也都天天在看電腦螢幕,因該也早已經習慣了。加上彩色螢幕最大的優勢因該是在內容的表現上,像是雜誌、漫畫等娛樂性內容也是需要彩色螢幕,圖書市場上消耗量最大的也是這類的內容,光是賣純文字圖書說實在市場有限(所以台灣一堆電子書硬體廠商的前途…)。



iPad似乎也沒有如傳聞般的具有背景執行能力,不過我始終覺得如果UI設計與各軟體間的共通資料庫設計的夠好,似乎背景執行也不是那麼的必要,還不如讓硬體專注在執行中軟體的介面反應速度上。



雖然沒有背景執行,不過就會場Demo遊戲的表現,Apple(P.A Semi) 自家的處理器看起來似乎還蠻威的,不過App Store 的遊戲市場要拼到跟正統掌機(PSP、NDS) 相同的水準跟市場規模似乎還是蠻難的,因為這並不是單純的效能問題,而是關係到整個產業的結構與根深蒂固的市場文化。





整體來看,iPad是介於iPhone與MacBook系列,又比較偏向MacBook的產品。以iWork for iPad來看,就表示Apple已經把iPad定位為「真的可以用來工作」的機器。就以這點來比的話,微軟陣營的同級產品「Slate PC」,雖然號稱會搭載針對多點處控螢幕開發的Windows7介面(只是目前真的只有號稱,CES會場上的Demo也沒有出現),不過微軟能不能弄出像是iWork for iPad那樣的Office系列軟體,似乎還在未定之天。而且依據M$的步調,可能在弄出來之前Slate PC這個品類就已經從市場上下台一鞠躬了也說不定…。



與Slate PC或是目前市場上的小筆電相比,Apple的硬軟體整合優勢,加上稍稍領先的市場步調與US$499起跳的價格,說不定真的能席捲目前的小筆電市場也說不定?



Apple 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