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Apple發表了iPad之後,當然正反兩面的意見都有,有人覺得功能不夠強,不支援背景執行、不支援(?)Flash、沒有讀卡機、iBooks除美國之外都沒得用…,也有些人覺得功能夾在智慧型手機跟筆電之間,似乎也沒需要再來一台這種東西。
所以,iPad到底是要怎麼用?用在哪裡?剛好也有網友在blog上問我為何會想買iPad,所以以下就照著我的思路(購買決策?)寫下去了。
在這之前先來講一段歷史,其實對我來說,10吋左右的大小、觸控螢幕、無實體鍵盤的攜帶裝置,第一個想到的是HP的TC1100系列。
HP TC1100 第一個好用的平板裝置Tablet PC其實對攜帶型裝置來說是個很不錯的概念,不用鍵盤,採用感壓式或是電磁誘導式(大部分都是採用Wacom的技術)的螢幕來操作,是真的可以一邊走動一邊操作的設備。其中HP的TC1100系列算是我用過的Tablet PC中最好的設計,也是我心目中平板裝置因該要有的設計,捨棄鍵盤(TC1100的鍵盤是採外接式兼簡易立架的設計)、機身與螢幕為一體、大小適中的10吋螢幕。
我除了拿TC1100來上網之外,其實主要目的是拿來跑一個叫做Alias SketchBook Pro(現被Autodesk收購)的繪圖程式,這是我所知道唯一一個專門針對平板電腦開發的軟體(當然也可以在一般PC/Mac上執行,只是介面是以平板電腦使用為前提)。除此之外我想不到有啥其他第三方軟體是專門設計給平板電腦用的,現在想想這似乎也是Tablet PC後來都採用旋轉螢幕設計,把觸控螢幕當成次要介面的原因,因為缺乏對應觸控螢幕的軟體。由於這種情況,Tablet PC的市場一直都不太熱門。
當然TC1100還是有缺點,作業系統上的缺點姑且不論,重量稍微過重、機器溫度高、電池不太耐久,不過以當時的技術來說其實已經算做的不錯了。
到了這幾年,因為iPhone大紅導致整個業界又開始狂炒觸控螢幕介面,加上Intel有Atom這產品、市場上推動小筆電(or NetBook)的狀況又沒有預想中的好,所以Tablet PC的概念又被拉出來,改名為「Slate PC」,而Apple對應(?)的產品就是iPad。
iPad的缺點?其實iPad一推出,大概最讓人無法無法馬上理解的部份就是這產品本身的定位。就一台平板電腦來說,沒有背景執行對許多人來說實在是不方便、電子書服務iBooks目前只有在美國展開服務、就一台NetBook來說,雖然Mobile Safari在所有移動裝置中算是最好的瀏覽器、不過不支援Flash這點似乎已經被一堆消費者與競製對手(+ Adobe)罵到死,目前看起來的確是有點尷尬的狀態。
不過其實我並不在意背景執行的功能,因為想了想,除了放音樂之外,我似乎也沒有其他想同時做的事。就算是寫Blog,也只是在Safari的分頁中切換而已。IM之類的軟體,我也不想在iPad上用,有iPod touch就夠了。
而Flash支援對我來說也不是非常重要,在瀏覽器上我大部分的時間是用Google Reader來看新聞,並沒有多少內容是用到Flash的技術,只要軟體反應速度夠快、操作夠順暢就行了。而且在iPhone上對應Google Reader的離線RSS閱讀軟體也已經非常好用,相信到時候也會重寫介面來對應iPad的螢幕,所以我也不擔心這部份的問題。
電子書服務iBooks,雖然目前在美國以外還沒有提供服務,不過等iPad引進台灣,起碼中華電信因該會想利用iPad平台來推他們自己的電子書服務(目前在iPhone似乎已經有了),台灣其他電子書服務也有可能會跟進(雖然Apple也有可能會在App Store上封殺,目前還不確定)。再說目前網路上免費的電子書或是漫畫資源非常豐富,對應的閱讀軟體在iPhone上也已經做的很好了,到時候移到iPad上只會更方便而已。
9.7吋的多點觸控螢幕應用iPad就一個平板裝置來說,最大的優勢因該是在有許多專門針對多點觸控螢幕開發的軟體已經在iPhone平台上開發,而轉移到iPad上時會因為螢幕面積變大而能更充分運用多點觸控的優勢。Brushes算是一個很不錯的例子,在iPhone上時Brushes就已經是個不錯的繪圖軟體,要說他的缺點也只是卡在iPhone的螢幕尺吋、還有硬體上不支援感壓功能,不過實際用過之後我也發現其實感壓功能似乎也不是一定要有。
桌上的第二(三?)台電腦其實現在已經有不少人拿iPhone放在桌上,當成電子相框、或是跑RSS走馬燈、股市資訊、Twitter等等,至於桌機就讓他做他該做的事。而iPad在這種環境下可以發揮的更好,一方面因為螢幕夠大,可以同時顯示更多的資訊,另一方面還有官方的外接鍵盤底座,如果想當成IM或是Mail專用機,其實也非常適合,當然當成數位相框用基本上已經是無敵了。
為何不選擇小筆電?以售價來說,iPad與目前市面上的小筆電相比算是中等偏高的價位。而現在小筆電其實效能也不差,而且跑Windows當然也有一堆程式可以用,也能同時執行多個程式。那麼,為何不選小筆電?而要選擇這種功能半殘的iPad?
的確,小筆電就功能來說似乎威很多,不過一般來說拿小筆電來看影片、收mail、上網等功能iPad也一樣不差。而iPad的尺寸、重量、加上多點觸控螢幕的操作方式,就攜帶性與各種場合的應用來說會比小筆電更好用。無論是在辦公室、捷運上的站位、或是賴在沙發上都比小筆電要來的適合。畢竟小筆電還是受限於筆電的操作架構,有時候人就是不想乖乖坐著用電腦。
Slate PC 或是其他的平板裝置?雖然 Slate PC 有 Windows 7 + Atom 的主流規格優勢,不過一來 Atom 的耗電量其實也不小,就算先不管硬體上的問題,軟體操作上目前的疑慮也很大。雖然微軟號稱會針對 Slate PC 的硬體架構開發專用的 Window 7 介面,不過CES上還沒有公開(說不定根本還沒開始做),而且Windows平台連帶的最大優勢Office系列軟體,會不會專門對Slate PC開發專用的介面也是未知數(我猜不會,就算會做可能也趕不上市場時機)。更別說專門針對觸控螢幕開發的軟體,可能到現在還是只有 SketchBook Pro 這一套。而iPad上除了有專門為了iPad開發的iWork版本之外,針對觸控螢幕開發的軟體更是多到不行,雖然目前是直接拿iPhone上的軟體來執行,不過相信在iPad正式發售前大多數的軟體會跟著更新以配合iPad的螢幕尺寸。
另外一個比較大宗的平台似乎是 Android + Tegra 2 ,目前台灣製造商們似乎非常看重這塊市場,一方面可能是看重Android系統的彈性,另一方面也不用再被Intel綁著走,加上nVidia晶片強大的繪圖技術,發展似乎頗有潛力。不過Android目前的介面也不是以7~10吋的觸控螢幕為前提設計,雖然各家廠商可以自行開發介面,不過目前也沒有真的夠好的產品出現。同樣的問題也在另一個Android的優勢 - 眾多的第三方軟體應用上出現,雖然支援Android平台的軟體也很多,不過並不是每個軟體都是以觸控螢幕介面為前提開發。
除了以上這些,iPad背後還有強大的數位內容服務,包含iTunes Store的音樂、影片服務以及iBooks的電子書內容,這些目前都是Slate PC或是其他台灣平板裝置廠商無法提供的。不過iTunes Store跟iBooks在台灣沒有提供服務,所以就先不討論這塊了。
能方便看RSS、mail、電子書、外加能簡單繪圖的機器。其實在電腦前的時間,除了工作用的軟體之外,剩下的時間就是上網看新聞、論壇,偶而看個影片。而這些動作iPad都能勝任,而且無論在客廳沙發或是通勤時間都能夠很方便的使用。就算是擺在桌機螢幕旁邊,iPad也能夠當成是桌機的延伸,負責檢查mail、RSS更新、股市資訊或是IM、Twitter等程式,而能讓桌機的螢幕用來專心處理主要工作。
當然觸控螢幕介面,還是有傳統筆電無法取代的部分,繪圖機能就是一個例子,雖然就硬體上無法跟Wacom的螢幕相比,不過攜帶性卻是很大的優勢。而其他的應用可能是在遊戲上,這點在NDS上也已經經過市場實證,不過老實說在短期內我不覺得iPad能在遊戲市場帶起啥風暴就是了。
以上寫的有點亂,不過我的觀點差不多就是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