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為GIZMODO的「Design Test Note: Fragile Beauty」,主要敘述iPhone 4 工業設計上的問題與缺陷,因為原文跟我的想法大致上相同,所以就很快速的節錄翻譯了。
老實說文中提到的耐久性問題與限制使用者行為的觀點,其實在Apple的產品(軟硬體皆然,不過耐久性的概念其實用在軟體上有點詭異啦...)上長久以來都存在。這也許是目前市場環境與工業設計流行綜合的結果,不過iPhone 4 這次,Apple的確是有點超過那個極限點了...
以下為原文的節錄翻譯,翻譯的品質不是很好,所以真的想看的人可能還是去看原文吧?
以下就是為何iPhone 4 的工業設計是不好的:
材料問題。
儘管它表面光滑,充滿光澤。不過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玻璃並不是用來製造不斷被移動、在壓力下、被使用者握在手中的好材料。這就是為何永遠看不到玻璃製品在你身邊,除非在完全必要的狀況,產品本身需要透明的時候。
這無關乎是否被強化過,就像Apple用在iPhone 4 上的鋁矽酸鹽玻璃(aluminosilicate glass)。事實上,強化玻璃材質以避免刮傷(就如同Apple所做的),使玻璃材質更容易在衝擊下碎裂。因為鋁矽酸鹽玻璃比普通玻璃有更高的內部張力,這使它更堅硬也更脆弱。
打破iPhone 4 背面的案例已經出現,一個GIZMODO的實習生在測試中意外打破了它的iPhone 4。這點從上一代iPhone到現在並沒有改變,我打破了我的iPhone螢幕兩次。事實是,手機從手上掉落是我們遲早要面對的事。
但不同的是,iPhone 4 兩面都是玻璃。如果掉落的是其他手機,有50%的機率會打破它的螢幕。但是iPhone 4,無論它如何掉落,風險一直都存在。因為材料的選擇使它更容易被損壞。
有些人反駁說玻璃粉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玻璃難以被刮傷。但是正如GDGT編輯Ryan Block表示,這並不代表它是防刮的。他意外刮傷了它的iPhone 4,甚至連它自己都沒有注意到。
原因?一位匿名專家可能有個很好的解釋:
我看到你對iPhone 4 玻璃刮傷的文章。我工作的公司(主要鐘錶公司)與Apple使用相同的中國工廠。我們在類似的化學處理玻璃上遇到了重大的問題。
玻璃通過了我們所有的測試,包含跌落測試、鋼球衝擊測試等,但是玻璃開始碎裂,而我們找不出原因。
最後我們發現,當玻璃以相同的力量撞向另一塊玻璃,兩塊玻璃都非常容易破裂。我可以打賭,如果拿兩台iPhone 4互相敲擊玻璃邊角的話,只要輕~中度的力量就會在玻璃邊緣產生缺口。我們在手錶撞到玻璃茶几,或進入商店撞到玻璃門時發現了同樣的問題。
這可能是Apple的主要問題,這問題讓我們停止生產並重新修改設計,讓玻璃邊緣不被暴露在外。
也許這就是為何玻璃總是由黑色塑膠包圍邊緣。但即使忽略以上的敘述(我們還不知道Apple是否也是使用同樣的玻璃素材),事實也已經證明iPhone 4玻璃的刮傷與粉碎。總之,玻璃並不是作為手機素材的一個好選擇。
握感。
素材的選擇也影響到握感。全玻璃表面與其他智慧型手機(包含iPhone 3G)相比,在手上的感覺更滑。與GIZMODO編輯Matt Buchanan 與 Mark Wilson 討論過後,他們都同意這點。Matt 說,這比iPhone 3G 更滑,而且鋒利的邊緣讓他握起來不舒服。我不同意後者,但是我能理解,我知道其他人也有會有相同的感覺。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在美麗的德式簡約之下,手機已經失去了廉價外觀的人性。相比之下,iPhone 3G 雖然有點退流行,但是更加的有機。
替代素材。
雖然無法避免在正面使用玻璃素材,不過在背面當然可以使用其他材料。鋼、鋁、陶瓷、鐵氟龍塗層,甚至是木材。有大量的替代方案,而且更加耐久漂亮。Apple目前的解決方案,其實並不算是個方法。如果需要使用保護殼罩住iPhone來避免打破玻璃或是解決天線收訊問題,為何不將橡膠作為首選?現在有很多漂亮的橡膠素材可供選擇。
就像玻璃,所有的素材都有可能被刮傷。但與玻璃不同,這些素材隨著時間會更加優雅。刮痕賦予金屬與木材個性,而同樣的刮痕在玻璃上看起來就很糟糕。
以下是由Dieter Rams 與 Hans Gugelot 設計,1956年的Braun SK4 錄音播放機與收音機:
就像iPhone 4,這個設計將會流傳到22世紀,依然保持美麗與永恆。但是不同於iPhone 4,這台SK4將會隨著年齡更加美麗,即使在木材上出現了污點。在下一世代的iPhone或其他產品,Jon Ive與他的團隊應該探索其他的組合,讓他們的設計有更好的無線訊號效能。這(無線訊號效能)也是Cupertino工作室最大的原罪。
他喵的天線。
這正是另一個重大設計問題:無線收訊。iPhone 4 的收訊是設計上的缺陷。手握在特定的位置會大幅降低信號,有時甚至完全阻擋了信號。這與AT&T的網路無關(雖然AT&T也很糟糕),這是整合了天線設計的金屬邊框問題。根據Apple的說法,天線設計應該加強通訊。但是在現實中,與Apple網頁或廣告上完全相同的握法導致許多人的訊號斷線。
當記者詢問,Apple提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解決方案:用不同的方法握著iPhone 4,以最小化它最大的機能缺陷。就像產業專家David Pogue所述,問題在出汗的手,而解決方案是絕緣的保護殼。這與Apple所說的一模一樣。
不,這並不是個解決方案。這些都是不良工業設計與工程決策站不住腳的藉口。責任並不是在使用者或是他們的使用方式。這完全違背了Rams的設計原則。"設計應該幫助使用者,並強化體驗。好的設計是不顯眼的。它不能限制使用者的表達,更別說限制它必須要以特定的方式行動。
Jon Ive,你覺得Dieter Rams會需要請人們將他的 T1000 收音機放在家中特定的位置以求得清晰的收訊嗎?
你覺得為了以清晰的聲音品質聽到Beatles的音樂,他會需要請顧客以特定的方式握著這個Braun T3口袋型收音機嗎?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No」。
這一次,儘管這也許是市面上最好的智慧型手機與史上最漂亮的工業產物之一,Apple的工業設計團隊是失敗的。這次,Dieter Rams將不會高興,就像顧客在他們iPhone的背面破裂,或是僅僅是握著它就使得信號斷訊時一樣。
I think the iPhone 4 simply not the kind of phone for all. You won't mind if you see it as something not so mobile phone...
回覆刪除是的,iPhone 並不是一般的手機,但是iPhone 4 仍然是個手持裝置,是消費性的電子產品。最低限度因該也要能承受現實環境的使用耗損跟訊號遮蔽問題。
回覆刪除不過Apple的設計似乎就是這麼一回事,在官方網站或是玻璃展示箱內它是完美的,這也是許多人購買的原因。不過當使用者一打開箱子,把它拿到現實環境中的時候,大家所期望的那「完美」就會瞬間開始破滅(還是被使用者親手給....)。嬌貴不耐刮的玻璃表面、潔白無暇的聚碳酸酯外殼、金屬拋光機身,也難怪會有一堆保護膜/殼產品出現了。
於是過了幾年,看到手上殘破(?)的iPhone(or iPod / MacBook ...),再看到當季新款機,就又會想再追求那個完美一次。事情就是這樣不斷循環的...吧?
「應該」, 不是因該
回覆刪除